房企不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推广费用都白花了
对于房企来说,上半场野蛮生长才是时代主流,所以没有做品牌的迫切需求,房企当中做品牌的人也不受看重。明源君上个月和一个30强房企进行交流,发现这家房企集团品牌部,一直以来就只有两个人,两个人干完所有品牌相关的工作…… 但是随着野蛮扩张时代结束,这种情况很难持续了。产品同质化之下,竞争激化,各房企都开始比拼物业、服务、品牌这些软实力,行业进入下半场,没有自身鲜明的品牌形象、不被市场认知、不被客户认可也许就会被淘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企对于品牌的重视程度是有所提升的,各种各样眼花缭乱的品牌发布会,可以看出很多房企都在花钱做品牌,但是实际操作中,该花的钱都花了,效果却大相径庭。归根结底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1、定位不清晰,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疯狂扩张的时代,大量房企产品同质化,各种产品类型一把抓,没有擅长的产品类型和产品特色,连自己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就更不用说做品牌了。 明源君了解的一个北京房企,就属于这个类型,总共开发了十几个项目,分别分布在9个城市,项目类型眼花缭乱,涵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办公、运动社区、城市住宅、城市综合体…… 2015年这家房企进入某一线城市开发一个小型的刚需住宅项目,没有品牌知名度,客户信任度不足,打了一波户外和地铁广告,做品牌和项目推广,上百万花掉了,最终价格实现相较市场水平,还是低了接近3000块。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品牌优势,推广也就是走个形式。 房企的品牌说到底,是要基于产品和服务的内核的,没有内核,所有的推广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随便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凡是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和风格的,都是在一个产品领域深耕,形成了独特风格的。例如,绿城很少做刚需项目;而万科刚需之王的形象不可撼动;碧桂园郊区大盘;万达商业龙头。 搞不清楚自己是谁,要干什么,擅长干什么,就宣传品牌,钱只能是白花。 2、品牌和营销推广脱节,整体费效比低 品牌是一个长期的资产,品牌建立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营销需要达到的是短期的销售刺激,以促进销售为出发点和以推广品牌为出发点,在营销策略和创意上是两个结果。所以大多数房企项目的推广和企业品牌的推广是两条线,没有办法形成合力。 去年年底有个房企做了一个“给山区孩子捐书”的公益活动,请了作家站台,对品牌美誉度有一定的提升。营销人员却吐槽,品牌推广了一个多月客户却不瘟不火,活动举办也不在案场,不能带来实际到访,这种品牌活动对销售完全没有影响力,还占用推广资源。 营销人更在意营销带来的短期效益,希望推广投入直接转化为销售。所以一些中小房企在操盘的过程中,不在意品牌的长期建设,更多的是争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一些营销人同行在交流的时候,经常会表示,营销费用有限,做渠道、做促销是刀刃,做活动最好能直接带来上门和成交,毕竟是要考核费效比的。 而品牌建设的过程又相对慢效,品牌部也不会直接考虑助力销售。办活动、做推广,费用也有限,大浪翻不起来,小浪基本又没有效果,品牌人员也很无奈。 品牌推广和营销推广两条腿走路,火力相对分散,项目的营销成绩也没法累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前一个项目的口碑和品牌经营,没办法积累到下一个项目的开发,到了新项目又要重新开始。就像是希腊神话里每天重复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每个新项目都推倒重来,造成整体营销费用常年居高不下。 3、品牌脱离产品,难反哺销售 事实上,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品牌意识都比较弱。同样是大宗商品,汽车行业的品牌意识就强很多,奥迪对外就强调舒适度好,而宝马强调操作性强。在品牌定位和推广上,所有的推广有主线,奥迪和宝马的品牌标签就很清晰,奥迪品牌气质更成熟,宝马品牌气质则更运动。永远回归到产品本质,强调竞争差异,形成销售竞争力。 相较来看,除了房地产圈内人,很少有人能说出各个房企品牌之间的区别。房子相较其他商品还是更重使用功能的,客户购买也更理性。很多房企做品牌更多是喊口号,“巅峰”、“领导者”、“未来”这些词太虚,忽视了和产品的结合,客户的教育成本很高。 相对来看,“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就是舒适,“让建筑赞美生命”就是人性化,具体、辨识度高,一次推广就有一次的印象。很多大房企品牌很响,但是大部分人也就是“听过但是不知道哪里好”,只有知名度的判断,美誉度和品牌联想基本为零,结果就是品牌响、却无法溢价。 万科: 让建筑赞美生命 绿地: 营造美好生活 保利: 和者筑善 碧桂园: 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 中海: 诚信卓越 精品永恒 万达: 国际万达,百年企业 世茂: 缔造生活品位,成就城市梦想 富力: 富而思进 力创新高 融创: 海纳百川 有融乃大 恒大: 中国标准化运营的精品地产领导者 华润: 品质给城市更多改变 龙湖: 善待你一生 华夏幸福: 一个开发区,一个城市的未来 中小房企项目数量少、推广少、知名度低,在竞争中天然不占优势,所以买排名、买奖项给品牌贴金就成了一个标准动作,但是莫名其妙的奖项是没办法带来实际的品牌认同的。 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媒体的曝光机会本来就少,打品牌结合具体的产品策略,定向爆破更有力量。像朗诗主打绿色科技,星河深耕城市中心综合体,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这可能才是逆袭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