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歌资讯 » 高歌文库
News
高歌文库
 大健康品牌资讯第3期...
 大健康品牌资讯第2期...
 E智能品牌咨询第1期...
 快时尚品牌资讯第1期...
 大健康品牌资讯第1期...
 宝田(亚洲)旗下Kadonio电商...
 天和双力品牌升级合作项...
 硅纳智慧与高歌策划全面...
 如何营销策划_什么是营销...
 从高瓴巨资并购飞利浦事...
 从高瓴巨资并购飞利浦事...
 亿米生命与高歌策划全面...
 品牌定位怎么玩?...
 小米集团官宣造车逻辑的...
 透过“大师级人物”,去...
 透过“大师级人物”,去...
 如何选好赛道,让品牌成...
 区域品牌如何做好营销?...
 对于品牌营销来讲,品类...
 从消费者品牌走向粉丝品...
 药品营销中品牌营销的重...
 新药品市场营销,如何开展...
 如何打造女性品牌营销?...
 区域品牌如何做好营销?...
 什么是文案(下)...
 
做品牌就得做年轻化!

  “年轻人”在我看来实在是个有点暧昧的词。

  一方面,它的确是依据时间维度对人进行的定义和划分,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个体都在尽可能希望超越时间的维度,做观念与心态上的“年轻人”。

  前些天,青年人与中年人的划分定义戳中了不少人的敏感点,而对于“千禧一代” “95后”这样标签化群体的过度解读更让“年轻人是谁?”"谁是年轻人?"的答案变得模棱两可。

  当“年轻人”的概念模糊而暧昧的时候,“年轻化”这个延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然更加不明。

  罗振宇说了一句“年轻人永远是对的”,“年轻化”这个本身看起来求新的做法如今反倒成为了一种普遍而“政治正确”的“保守”举措。

深圳营销策划

  两个观点:

  1、年轻化不是品牌的一厢情愿,而是品牌和年轻人的合谋,用来满足越来越多的欲望和焦虑。

  2、年轻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因为“年轻”的概念本身越来越包容且多元。

  首先,“年轻化”并非品牌的一厢情愿,而是与年轻人的合谋,甚至是消费者更为主动热切。

  安稳的生活或者富足的物质条件不再能简单概括年轻人的欲望。家庭社会的教育以及媒体的影响,每个人都越来越被鼓励追求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中,很多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对于自己要的是什么却并不明确。他们极其需要被引导与被告知,究竟什么是更好的生活,或者什么是可以让你看起来更好的生活。

  在消费社会中,普通消费者认为品牌或商品来承担这个引导者的角色是自然而无可非议的。消费品牌被当做是一种身份象征与和外部沟通的方式,表达着“我是谁”“我想成为谁”以及”我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即使是所谓最酷的年轻人,也无法完全摆脱通过品牌的自我表达,以及他人通过品牌的印象判断。

  那些有了点小钱,花不起大钱的“年轻人”急需被引导和教育,如何用自己有限的“财富”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投票,而这种指引的本质是如何最大程度地通过花小钱来抵抗“花不起大钱”的焦虑。

  能充当这样mentor角色的品牌,不能距离原本的生活太近,也不能太大众。太近则无法通过距离感营造新鲜感,太大众则无法通过购买表达个性。于是那些我们原本观念中并不“年轻”的品牌(不亲民不大众)自然承担起了这样的角色——比如奢侈品牌,比如所谓的生活方式品牌。

  当我们谈论品牌“年轻化”的时候,没有人说小米、麦当劳,大概就在于年轻人不愿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品牌对于自己的指引和代言。同样是冠名热门网综,同样请来流量明星,但消费者对于它们的期待本身就在那里。

  有了点小钱,能够在有限范围内小小“嘚瑟”的年轻人,在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迫切需要更大的欲望,作为支持自己更进一步的动力。 他们需要借助一些物品来获得对于更美好生活的实在想象,这种生活可能是他们当前阶段需要点着脚尖才能够到的。

  成长过程中希望借助新鲜感、小众感与陌生感来彰显个性的心态,促使年轻消费者更愿意与原本生活圈内并不熟悉的品牌建立新的联结,那些被认为努力“年轻化”的品牌不过是对于这种心态呼应得更紧密而热切了一些。

  采取同样的做法,有的品牌就被看做是照常发挥,而有的品牌则被当做“年轻化”,这种“双标”的背后是消费者不同的期待与认知。对于那些消费者主动去追随的品牌,任何行为都可能被“一厢情愿”地当做是在年轻化。

  至此便引到下一点。

  年轻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因为“年轻”的概念本身就越来越包容且多元。

品牌营销策划

  放到几年前,如果写广告策略或品牌定位,用到“年轻化”这几个字或许还能让人眼前一亮,现在接到Brief说要年轻化,就好比看到“目标人群是25-40岁的都市白领”一样觉得无聊且无用。

  “年轻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扩大了,品牌大部分的创新与传播都被纳入到了“年轻化”尝试的范畴中。

  “年轻化”概念泛化的原因是“年轻”概念本身变得多元包容,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最像年轻人的“年轻人”。"年轻化"成为了品牌传播与广告创意偷懒的政治正确:什么都包得住,于是什么都没有错。

  如果以“千禧一代”或“95后”为关键词去搜索,很有可能看到完全不同的调研结果,最终定位出完全不同的传播策略。这份报告说“千禧一代”热衷共享经济,都不买汽车了,下一份调研可能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有那么不羁,仍然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汽车来获得安全感。答案都没有错,更加多元的成长环境让“同龄人”的概念不再存在,不再有普遍存在的想法与观点。甚至同一个人,这一周和下一周的想法都会发生截然不同的转变。

  因此,无论是群体角度还是时间维度,都不再存在那个的典型年轻人了。绝对一点说,很多关于年轻一代的归纳总结都是徒劳,Ta们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不同。

  喜欢张杰的人、听重金属的人、创业的人、当妈宝的人、热衷喊麦的人与富二代学霸仅仅因为同龄而都被粗暴地纳入了“年轻人”的范畴,也不奇怪迎合多元爱好与需求的多种做法都会被纳入“年轻化”的范畴。

  当我们说品牌年轻化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把品牌不同面向的创新尝试统一粗暴地称作是“年轻化”,其实是偷懒与不负责的。

  当我们谈论品牌的年轻化的时候,能想到的案例多为:奢侈品选用小鲜肉流量明星作为代言人,不同品类品牌的跨界合作、运用二次元、直播等热点文化进行营销、或者是形象更新升级等等。但仔细思考,以上这些被当作“年轻化”举措其实并没有逃出娱乐营销、品牌联合、借势营销、VI升级这些传统营销传播的范畴。只是这些具体方法更加被年轻人的热点流行文化影响,因而整体都被冠以了“年轻化”的名头。

  所以说,年轻化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年轻文化本身的多元包容导致了这种泛化,但站在营销传播领域的角度来看,其实并不适合一言以蔽之。

  说实话,(我们)年轻人真的是挺被惯着的一群人:被关注、被利用、被看重、被当作靶子、被当作玩偶、被聆听观点、被榨取消费……

  有的品牌无论做些什么,被惯坏了年轻人都自然地以为是在讨好自己,而有的品牌,卖力卖笑地想要和年轻人贴得近一些,却被狠狠嫌弃。

  没办法啊,就是这么残酷。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歌词真是意味无穷,说的是“年轻”,说的是“年轻人”,说的同样是那些“年轻化”的品牌。

品牌营销策划

  啾咪

  凭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如果哪个品牌公开宣称“年轻人离我远一点!我不是给你们这些小屁孩准备的”,可能反而会被认为酷且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