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黛:以情感为最终诉求,好的广告仍在于打动人心
9月16日上午九点整,随着大中华区艾菲奖主席周佩莲精彩的开场致辞,2017大中华区艾菲奖为期两天的终审会在上海世博洲际酒店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艾菲奖以“谈效峰生”为主题,吸引了众多业内优秀案例的参与,终审会的评委人数更是创往年之最。 据组委会介绍,今年奖项设置54个类别共计千余件参赛作品。艾菲奖案例终审分为8个评审室,为保障评审时间和质量,大部分评委15日即提前到达,至16日九点签到结束,共计110位评委参与此次终审会。对于这样一系列数字,组委会用“超乎想象”来形容。 自2003年由中国广告协会引入中国以来,艾菲奖在中国已走过了13年的发展历程,成为业内公认的全球性杰出营销传播奖项,为提高行业实效标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本次评审茶歇期间,中国广告网的记者也对旺旺中时文化传媒总经理林淑黛进行了专访。 中国广告网记者专访旺旺中时文化传媒总经理林淑黛 第二次参与艾菲奖评审的林淑黛在采访中表示,在自己所评选的作品中,每一类别都有优秀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让评委感动到落泪。她对优秀作品的定义是——洞察问题、策略清晰、有被执行并且还能打动人心的好创意。无论是写实、愉悦还是引导观念,好的创意仍在于打动人心。“能引起共鸣的创意,就像艺术作品,让人想一看再看;而那些你不想再看第二次的作品也必定不具备好的创意。” 参与艾菲奖的评委来自四面八方,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对于作品中很多内容表现的看法并不相同。林淑黛认为这也正是艾菲奖作为国际奖项的价值所在——多元化的评委组成带来不同文化的观点与辩证。不同背景的评委共同解读同一件作品时,各自主观的观点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与交流。事实上,对于评审而言,不一定要达成共识,交流与探讨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艾菲奖本身所定义的“实效传播”是一个非常好的定位,但其实真正在评选的时候,“效果”部分只能通过参赛者自行填写的资料作为判断依据,而并没有第三方数据做支撑。所谓的“实效”其实没有办法真正得到客观印证或量化标准。林淑黛在采访中表示:“大数据时代,未来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机制,为实效结果给予一定的数据印证。”但同时她也表示,由于会牵涉到诸多企业竞争因素,所以这个假设可能不太容易实现。 |